中国现代中药简介
本站主要从事期刊订阅及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并非《中国现代中药》杂志官方网站。办理业务请联系杂志社。
《中国现代中药》(CN:11-5442/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杂志文章特色
1.《中国现代中药》论文字符数以2000~6000为宜;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等要素齐全。
2.稿件须注明通信作者的详细信息(包括工作单位、职称、研究方向、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等)。
3.《中国现代中药》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若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请在投稿时上传附基金证书扫描件),并脚注于文题页下方。
4.文章需附中、英文摘要,摘要采用第三人称撰写,实验研究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4部分。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题名,全部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
5.层次标题的分级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如1、1.1、1.1.1。序号后不用黑点,标题层次不超过4级,文内接排的序号用带圈的数字序号。标题序号后应拟定标题,正文内标题一律顶格。
6.《中国现代中药》作者应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规的有关规定,文章凡涉密的内容请自行删除。
杂志分析报告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基础研究,中药工业,中药农业,综述,专题,彩页说明,专论,中药商业,中药文化,中药资源,研究开发,中药科技,健康产业,信息,专稿,新年寄语,基原,专题——我国水生耐盐中药资源调查与沿海区域特色资源产业发展,专题——矿物药资源普查研究,产地,炮制,专题——中药中农药残留现状及分析方法研究,专栏,药食两用植物研究,评述,特别关注,基础研究_中药基础,两会聚焦,信息天地
摘要:桑寄生茶为我国传统保健茶饮,但缺乏系统的整理总结,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和进一步开发。本文对我国别样茶中桑寄生茶的植物来源、应用历史、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整理综述。桑寄生茶在我国两广地区具有悠久的饮用历史,能补肝肾,强筋骨,降压抗癌。现代研究表明,桑寄生茶含有黄酮类、萜类衍生物、挥发性成分、凝集素等成分,具有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抗氧化,抗肿瘤,抗炎镇痛,利尿,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但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现代研究不够深入,以及寄主植物多样,没有规范,可能会对桑寄生茶的质量稳定和安全应用造成影响。
摘要:位于南太平洋大洋洲的岛国新西兰,从19世纪70年代发现金矿,华人劳工进入其境内后,中医药便就此传入,迄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中医针灸自20世纪70年代起在新西兰逐渐受到重视,距今也有近50年时间。随着中医药全球化进程加快,为促进新西兰中医药的快速发展,本文就目前新西兰中医药发展现状做一总结,进而提出新西兰中医药的未来发展策略,以促进新西兰中医药稳定持续的发展。
摘要:葛在我国资源丰富、分布极广,作为我国传统药用植物资源已有近两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由于葛药食两用的特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据统计,我国葛资源(栽培和野生)约40hm^2左右,年产量在150万t以上,同时,在葛采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非药用部位(藤茎、叶、花等)及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药渣等均未被有效利用而废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基于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及中药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针对我国葛资源种类及分布,以及采收加工过程及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藤茎、叶、花和药渣等废弃物的研究与综合利用作一综述,以期为构建葛资源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摘要:目的:研究蜈蚣草Pteris vittata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方法:95%乙醇对蜈蚣草进行回流提取,不同极性有机溶剂萃取提取物,萃取物经过色谱柱进行分离纯化,采用NMR进行解析;通过脂多糖诱导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获得的化合物的抗炎活性。结果: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映-3β-羟基-贝壳杉-16-烯(ent-3β-hydroxy-kaur-16-ene)(1),对映-3β-乙酰氧基-贝壳杉-16-烯(ent-3β-acetoxy-kaur-16-ene)(2),13-[(2-O-β-D-glucopyranosyl-3-O-β-D-glucopyranosyl-β-D-xylopyranosyl)-oxy]ent-kaur-16-en-19-oic acidβ-D-glucopyranosyl ester(3),13-[(2-O-α-D-gluc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oxy]ent-kaur-16-en-19-oic acid 2-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 ester(4),越南巴豆素C(crotonkinin C)(5)和越南巴豆素D(crotonkinin D)(6)。抗炎活性实验表明,化合物1和2具有较强的抑制NO产生作用,IC50值分别为9.5、8.3μmol·L^-1。结论: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首次研究发现化合物1和2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
摘要:目的:对桑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气质联用法(GC-MS)进行提取和分析比较。结果:从桑叶中分离出23个峰,鉴定出19个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7.11%;从桑枝中分离出15个峰,鉴定出13个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3.57%;从桑白皮中分离出21个峰,鉴定出16个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0.37%;从桑椹中分离出13个峰,鉴定出10个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2.65%。四者具有己醛、1-辛烯-3-醇、甲基庚烯酮、壬醛4种共有挥发性成分。结论:研究表明桑叶、桑枝、桑白皮和桑椹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含量有一定差异,四者的主要药理作用有所不同,故桑的不同药用部位在临床应用上不能相互替代,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桑资源提供参考。
点评详情